事件捕获 (Event Capturing) 是一种从上而下的传播方式,以 click
事件为例,其会从最外层根节向内传播到达点击的节点,为从最外层节点逐渐向内传播直到目标节点的方式。
事件冒泡 (Event Bubbling) 是一种从下往上的传播方式,同样以 click
事件为例,事件最开始由点击的节点,然后逐渐向上传播直至最高层节点。
DOM0 级模型
也称为原始事件模型,这种方式较为简单且兼容所有浏览器,但是却将界面与逻辑耦合在一起,可维护性差。
<body>
<div id="i1" onclick="alert(0)">
<div id="i2" onclick="alert(1)">
<div id="i3" onclick="alert(2)"></div>
</div>
</div>
</body>
上面的示例中,当点击 id
为 i3
的 <div>
时,浏览器会依次弹出 2 1 0
。
IE 事件模型
IE8 及之前的版本是不支持捕获事件的,IE 事件模型共有两个过程:
事件处理阶段 (target phase),事件到达目标元素,触发目标元素的监听事件。
事件冒泡阶段 (bubbling phase) 事件从目标元素冒泡到 document
,依次执行经过的节点绑定的事件。
DOM2 级模型
DOM2 事件模型是 W3C 制定的标准模型,支持捕获型事件和冒泡型事件,调用事件的处理阶段依次为捕获、目标、冒泡。
<html>
<body>
<div id="i1">
<div id="i2">
<div id="i3""></div>
</div>
</div>
</body>
<script>
document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 e => alert(0), true);
document.getElementById('i1')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 e => alert(1), true);
document.getElementById('i2')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 e => alert(2));
document.getElementById('i3')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 e => alert(3));
</script>
</html>
上面的示例中,当点击 id
为 i3
的 <div>
时,浏览器会依次弹出 0 1 3 2
, addEventListener
方法的第三个参数为声明绑定的事件为捕获型还是冒泡型,默认为 false
,也就是冒泡型。document
对象与 i1
节点绑定的是捕获型的监听事件, i2
与 i3
节点绑定的是冒泡型的事件,事件传递的顺序为:
window ── document ── html ── body ── i1 ── i2 ── i3 ── i2 ── i1 ── body ── html ── document ── window
| | |
└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
捕获阶段 目标阶段 冒泡阶段
从 window
到 i3
的过程为捕获阶段,依次执行了过程中绑定的事件,本例中执行了 alert(0)
与 alert(1)
,然后到达目标阶段的 i3
, 执行 i3
绑定的事件 alert(3)
,然后从 i3
到 window
的阶段为冒泡阶段,执行了绑定的 alert(2)
,执行顺序即为 0 1 3 2
。
绑定监听事件使用的区别
在 DOM0 中直接绑定函数执行时,后定义的函数会覆盖前边绑定的函数,下面这个例子只执行 alert(1)
而不执行 alert(0)
。 click()
是一个对象事件,点击即触发 onclick()
绑定的方法, onclick()
是对象的属性,将其绑定函数后即为 click()
事件触发后执行的方法。
document.getElementById("i1").onclick = function() {
alert(0);
} // 被覆盖
document.getElementById("i1").onclick = function() {
alert(1);
} // 执行